Menu Close

带寓言故事的成语,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语

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10个寓言故事的成语

鹬蚌相争、井底之蛙、画蛇添足、指鹿为马、掩耳盗铃、班门弄斧、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南辕北辙。

1、 鹬蚌相争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译文】:波翻血海全球怜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大的秦国?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井底之蛙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庄子·战国《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译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很小的一片天。
后来人们用井底之蛙的故事来比喻眼界狭小,目光短浅的人。

3、画蛇添足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文】: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他足够?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4、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马迁·汉《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译文】: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
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
问身边的人,旁边的人沉默,有人说是马为了迎合赵高。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

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5、掩耳盗铃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百姓想得到钟的,想要背着它逃跑,那钟大不到背不动。
以椎诋毁他,钟是一样的声音。
怕别人听见他而剥夺自己的,突然捂着自己的耳朵。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6、班门弄斧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译文】:拿着斧子到班、郢之门,这个厚脸皮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7、刻舟求剑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契那船说:这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的。
船已经走了,而剑不走,这样寻找宝剑,这不是糊涂吗?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8、守株待兔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自】:韩非子·战国《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译文】: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
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9、揠苗助长

【解释】:揠:拔。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自】:孟子·战国《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病了,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
’他的儿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0、南辕北辙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刘向·汉《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走。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
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39;我的马好。
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39;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
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指鹿为马

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
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
”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
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

2、叶公好龙

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
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
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3、鸡鸣狗盗

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
他的一个门客装做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
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

4、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中了一口大大的钟。
这个人想要把它敲碎拿走,但是敲击是有声音的,于是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就听不见了。
结果在他敲钟的时候,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5、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
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惊弓之鸟 鹬蚌相争 井底之蛙 杞人忧天 丧家之犬 画蛇添足 指鹿为马 狐假虎威 班门弄斧 掩耳盗铃 请君入瓮 塞翁失马 取长补短 自相矛盾郑人买履 杯弓蛇影 卧薪尝胆 刮目相看 退避三舍

表示中国古代寓言的成语有哪些

相关问题:1、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2、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3、寓言成语 4、表示看的成语有哪些 5、古代寓言故事有哪些

最佳答案

寓言成语:

1.井底之蛙2.刻舟求剑2.投鼠忌器4.拔苗助长5.守株待兔6.望梅止渴7.囫囵吞枣8.愚公移山9. 开卷有益 10. 博而不精 11. 百发百中12. 捕风捉影13. 必恭必敬 14. 百感交集 15. 兵贵神速16. 杯弓蛇影17.不寒而栗 18. 不合时宜 19. 不自量力 20. 不拘一格21. 不可多得 22. 不堪回首23. 不可救药24. 别开生面25.不可同日而语26. 不伦不类27. 伯乐相马28. 班门弄斧29.白面书生 30. 八面威风 31. 不名一钱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
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亡羊补牢【出处】《战国策 楚策四》守株待兔出处: 先秦·韩非的《韩非子·五蠹》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
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
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类似问题:一、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二、成语寓言故事 三、寓言故事的成语 四、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五、寓言成语大全

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守株待兔

[读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汉·王充《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例句]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这样如同~,能有好日子过吗?

2、亡羊补牢

[读音][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例句]他们单位昨天发生失盗后,领导立即~,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3、掩耳盗铃

[读音][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遽揜(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例句]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4、狐假虎威

[读音][hú jiǎ hǔ wēi]

[解释]假: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例句]他哥哥当还乡团团长,他~仗着他哥哥的势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5、井底之蛙

[读音][jǐng dǐ zhī wā]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局限)于虚(所居住的地方)也。

[例句]一个没有经风雨,见世面的人,就似~一样。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有: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亡羊补牢、买椟还珠、杯弓蛇影、黔驴技穷、愚公移山、拔苗助长、狐假虎威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