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上善若水诗句

1.上善若水全诗是什么
成语释义 词 目:上善若水 发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 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引语]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

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2.和上善若水经典名句有那些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好的德行就象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

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
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上善若水。
”最上乘的“善”就象水一样啊!前面我们说过,“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

它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应用——“德”的具体评价。
“德”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的。

在“道”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在“德”的层次上,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德”,常见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兴,夏火德兴,秋金德兴,冬水德兴。

四季之交土德兴。
”,再比如君主有“圣德”,“君子”有“仁德”,练武人讲“武德”,学艺人讲“艺德”,普通人讲“私德”。

那么什么是衡量这些“德”究竟是“善”还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还是“小善”呢?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与“道”的符合程度。
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

水“德”为什么是“上善”?就因为它“几于道”——非常接近“道”。
这个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么具体“功德”呢?就是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高风亮节啊! 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身体里四分之三都是水。
有关水的具体的例子是多到不可胜数的,老子就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讲。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
水的特性是向下,这个特性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地球)而言的。

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

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
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终是占大便宜的。

所谓“吃亏是福,得便宜处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回过头来再看水,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没有哪一刻停止过自身的升华(蒸发),最后它又以一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白云——没有任何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它。
正所谓“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渊里。

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上居九天。
” “心善渊”。

水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色、无味、透明。
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

它可以包容很多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但当它升华(蒸发)的时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纯净。
我们做人,能象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

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
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
水的声音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变化莫测的声音,但是每种声音都符合它的身份。

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是“信”。
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政善治”。
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绝对没有什么主观上想要去的地方。

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
水执行的是真正的“无为之治”。

“事善能”。
水的功能是最多的。

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
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