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解释道的诗句

1.说明深刻道理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2.道家经典诗句译文
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

天下难事,须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须从细处起步。
这一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可谓必然规律。

因此,依循这个规律的圣人,欲振国纲,治理天下,首先要从细微的心地上,存其善良,建立好生之德,谦让处下。
久而久之,德馨天下,声震四海,欲平天下,不求然而自然成功。

常人则不然。
《周易·系辞下传》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是以恶积而不掩,罪大而不解。

《太上感应篇》言:“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
三年天必降之祸。

举心运念,语、视、行虽为细小,但久而久之,量大质必变,其结果所带来的祸福却不小。
方寸之心的一念虽小,起于正者有福,动于邪者种祸。

3.《三衢道中》这首诗的意思
南宋诗人曾几《三衢道中》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诗词内容: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三衢道中》这首诗是曾几游赏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作品再现了诗人游赏三衢山时的愉悦情景,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生活的热爱,自然,优美,清新,明快。

“梅子黄时日日晴”,诗人开篇首先交代了出行的时间,“梅子黄时”,即阴历四至五月。
在江南,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
另外,在当今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中也有“梅雨”这一名词。

就在这多雨的季节,却有难得的“日日晴”,这“日日晴”从字面上看是写天气晴明,而仔细品味,却是在写诗人的愉悦心情。
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骤然兴起,于是与朋友相约结伴出去游山玩水。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写的是出行游赏的路线。

在这里,诗人首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出行时的路线“小溪”,出行的交通工具:船,出行游赏的终极景点:小溪的尽头,应该是山林的至深处。
诗人借助于水路“泛尽”了小舟,到了小溪的尽头,仍然游兴未尽,于是又舍舟登岸,改成山路步行往回返,可见诗人游兴情趣之盎然,可谓溪尽兴未尽,“日晴”心更晴。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一句紧承上句之“山行”写归路之“绿阴”,诗人在这里用“来时路”巧妙地将笔墨悄然过渡到描写归程上来。
眼前这美丽如画的“绿阴”比来时的小溪两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郁,写得凉爽,写得宁静,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一句将意境描写推到极致,将诗人舒畅愉悦之情怀推至顶峰,使作品之主题更臻完善。
在山路的绿树浓荫中,婉转着黄莺那悠扬悦耳的歌声,为三衢山路宜人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与生机,同时也更好地流露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愉悦情怀。

“添得”二字用得巧妙,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然而仍然兴致浓郁。

4.《横江词六首》古诗中的“道、于”解释什么意思
道应该是说的意思,于应该是比的意思。

具体的你参照下面的赏析下吧:

《横江词六首》是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
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
全诗想象丰富奇伟,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横江词六首⑴

【其一】

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

猛风吹倒天门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

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

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

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

狂风愁杀峭帆人⑵。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⑶?

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

向余东指海云生⑷。

郎今欲渡缘何事?

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

海鲸东蹙百川回⑸。

惊波一起三山动,

公无渡河归去来⑹。
[1]

⑴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

⑵峭帆:很高的船帆。

⑶浙江:此指钱塘江。

⑷海云生:海上升起浓云。

⑸蹙:驱迫。
回:倒流。

⑹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
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2]

【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
“侬”为吴人自称。
“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
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
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
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
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
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
“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
”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
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
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
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
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
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
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
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
“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
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