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看懂每个汉字,你也不一定懂“伪中国语”

2016年2月26日讯,最近在邻国日本,一种“伪中国语”火了起来。日语文字体系包括日语汉字和假名,现在这个去掉假名、只保留汉字的“极简”书写方式,因为一句话全都用汉字,看起来像中文一样,所以被叫做“伪中国语”。

“人参”的意思是“胡萝卜”,“手纸”的意思是“信”,“大丈夫”的意思是“没关系”

通常情况下伪汉字,书写日语会用到日语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等文字符号。日语最早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借用汉字来书写。随着日语的发展又出现了假名。平假名由48个字构成,用来书写土生土长的日本词、虚词、动词结尾和用来书写那些用正式批准的通用字无法书写的中国外来语。片假名也包含48个字,主要是用来书写中文以外的外来词。比如说“ビールを飲む”(喝啤酒),其中“飲”(喝)是日语汉字,两个具有语法意义的助词“を”和“む”是平假名,“ビール”(啤酒,即beer)是用片假名书写的。

看到这样的消息,很多人雀跃起来,觉得自己不用学日语也能看懂日语了。网络流传的文章更是打出“瞬间秒懂日语”“轻松hold住日语”的旗号。毕竟,回想我们第一次翻开英语课本,第一次看到韩剧的片头片尾,那陌生的文字体系,都让人有一种看天书的感觉。而使用汉字的日语,看起来就亲切得多了。即使完全不懂日语的人,依靠穿插在假名中的几个似懂非懂的汉字,好像也能猜出几分大意。如今这些恼人的假名都一股脑被丢在了一边,理解起来岂不是更加容易了。

不过,这恐怕是中日共用的文字体系让人产生的盲目自信。就算只从能看懂(还不是能听懂,更远远谈不上能说能写)这个层面来说,日语零基础的人看“伪中国语”,还是有两重大山要翻越。

第一重大山是语法。如果把语言比作一个人,那么语法就是支撑起人体的骨骼。中国和日本虽然地理位置接近,语言交流深刻,但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伪汉字,汉语和日语在语法上还是有极大的差异。如果用V代表动词,用O代表宾语,那汉语就是典型的VO型语言(咱们熟悉的英语也属于这一类型),日语则是典型的OV型语言。举个简单的例子,汉语说“喝茶”,日语是“茶を飲む”,“伪中国语”就是“茶飲”,可是在汉语里,“茶饮”指的是和茶有关的饮料。如果搞不清日语的动词总是出现在宾语的后面,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

汉语和日语的另一大类型学差异,在于日语有很丰富的助词,这些助词可以表示格(比如主格、宾格等,学过法语、德语或者拉丁语的朋友可能会知道更复杂的格),可以表示时态,也可以表示敬语等等。而汉语中几乎没有这套东西。日语里,一个词后面加了は,可能表示这个词是主语;如果一个词后面加了を,则表示这个词是宾语(比如上面提到的“ビール”和“茶”后面都跟着一个“を”)。这些助词几乎都是用假名书写的,“伪中国语”去掉了这些成分,很多语法意义就变得不甚明了了。

不过,语法上的困难可难不倒中国读者,依靠多年语文训练里面的“联系上下文”大法,努力“脑补”某个词到底是主语还是宾语,想象出这个事情到底是发生在现在还是过去,拼凑出对话的大意并不算难事。真正难以翻越的第二重大山,乃是词汇。

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相比,相同的还是居多,有些看起来像汉语繁体字,有些书写不太相同,但也能猜出来对应的汉字,比如“气”和“気”,“图”和“図”,“樱”和“桜”(前为简体汉字,后为日语汉字)。只要你有一定的文言文或者吴、闽、粤等方言基础,那么理解大部分日语中的汉字并不是难事,譬如日语“食べる”意思是吃,“着る”意思是穿,“泊まる”意思是住宿,“行く”意思是走,“走る”意思是跑,和文言文或者不少方言中的用法是不是一样?有些日语词,猛一看完全不能理解,但如果知道了意思就不难理解,还会为造词者的机智会心一笑,比如“地味”的意思是朴素,“靴下”的意思是袜子,“財布”的意思是钱包,“金満家”的意思是富豪等等。

难倒人们的不在于不同的书写,也不在于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在于相同或相似的书写形式下,表示的竟然是完全不同、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含义。比如说,“新聞”表示的是报纸(比如国内读者熟悉的《朝日新闻》,翻译过来就是“朝阳报”),“外人”的意思是“外国人”,“人参”的意思是“胡萝卜”,“手紙”的意思是“信”,“汽車”的意思是火车,“邪魔”的意思是打扰,“大丈夫”的意思是“没关系”。至于“切符”的意思是车票,“心配”的意思是担心,“泥棒”的意思是“小偷”,更是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

有人看完了网上的“伪中国语”对话截图,评论了一句“面白”。“面白”可不是脸很白的意思,日语里 “面白い”的意思是愉快、有趣。看过了这些语法和词汇上的差异,恐怕就不能随随便便说看“伪中国语”就能“秒懂日语”了吧。不过汉语和日语在文字和词汇上的交流,其历史之悠久,融合之深刻,远非其他语言能及,若要展开这个话题,这篇小文恐怕得写成一部大书了。(吾云 )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