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诗句杨柳依依

1.杨柳依依的诗词解析
杨柳依依出自先秦的《采薇》【诗词内容】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
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
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
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

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创作背景】《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

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

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
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

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

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
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

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
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2.杨柳依依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 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

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
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

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
’”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考诸典籍,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即后人所说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有载、确有其事的。
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诗中亦有句云:“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均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
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其实,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作“白杨”、“青杨”、“天杨”、“癷杨”等,而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

对此,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时期的学者对春秋战国秦汉旧文进行增添修改而成)《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于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编撰而成的《广韵》(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

而西汉学者毛亨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中亦曰:“杨柳,蒲柳也。
”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

《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
”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这从《全唐诗话》中的一则诗话中亦可得到进一步地印证:该书《李泌》篇引《邺侯家传》云:“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

’国忠诉于明皇,上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对古汉语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
例如,《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

3.杨柳依依的诗词解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
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
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
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
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
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
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
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
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
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
夫妻忠诚,恋人坦荡。
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铜臭。
所爱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金钱、地位等等。
为了金钱和享受,人几乎会献出一切,包括肉体,它本身就是赚钱的资源。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
《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
运用对比的方式。
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4.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什么意思
当年我离开时,杨柳正茂密,随风摇曳。

如今当我回想这些时,(镇守的边塞)正下着纷繁的大雪。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一般小学的话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5.关于杨柳的诗句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
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西城杨柳弄轻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6.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出诗句的含义(昔有个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想起我离家时光,杨柳啊轻轻飘荡.如今我走向家乡,大雪花纷纷扬扬.以春风拂动的柳丝来渲染依依别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归途的艰难和心情的黯淡,以景写情,含蓄深永,被后人誉为三百篇中最动人的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在归途中忧伤地想起:“当年我离开家乡时,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了.”在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之下,他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挣扎着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更浓的远方…….“杨柳依依”一词既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态,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雨雪霏霏”一句写出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满天飞舞,烘托出人物沉重压抑的心情.这两句写景,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3.天边只有夕阳和残留的晚霞,一个孤零零的小村落里只有一点冬天的薄雾、一棵老树和几只乌鸦,忽然,一只鸟儿飞掠而下.4.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别枝:飞离原来栖息的树枝.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为服从词牌格律的要求,调整成这个样子.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蝉也应和着乌鹊的啼叫声叫了起来.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要惊动起来.而蝉因鹊惊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加点字意在翻译里面大多已经有啦:)。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