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唐人开创的“九宫格”练字法今天为何式微?跟这两个人有关!

“九宫格”练字法相传是唐人欧阳询所开创的。欧阳询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史上“初唐四大家”及“楷书四大家”中都有他的一席之地。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严谨峭劲,享有“天下第一楷书”之誉。唐高祖赞叹欧阳询说:“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魁梧耶!”

除了书法创作成绩之外,欧阳询还留下了大量书论如《三十六法》等。由于向欧阳询学书者甚众,为方便后来者仿学,相传欧阳询受《易经》中的“洛书九宫图”启发,根据汉字的字形特点,创制了“九宫格”练字法。沈道宽《八法蹄》说:“唐人书碑皆用九宫。”

“九宫格”又叫“九方格”,是一种临帖写仿的一种界格,界格形式由纵横三条线段对正方形进行均分形成。中间一小格称为“中宫”,上面三格称为“上三宫”,下面三格称为“下三宫”,左右两格分别称为“左宫”和“右宫”。练字时有了“九宫格”的辅助汉字九宫格,便于对照碑帖的字形给点画安排合适的部位,将字写得酷似法帖。蒋衡在《书法论》中说:“魏晋人书天然宕逸,唐人专用法,遂有九宫。分中左右上下界画使学者易趋。窃疑所谓口授诀即此也。”

这种便于临帖写仿的界格自从出现以后,很受练字者喜爱,以致于盛行千年而不衰。清代王澍《翰墨指南》中说:“结构之法须用唐人九宫式,则间架密致,有斗笋接缝之妙矣。九宫者,每一格中有九小格如井字样,临帖时牢记某点在某格之中,某画在某格之内。记熟则出笔自肖法帖,且能伸能缩,惟我所欲矣。”刘熙载说“欲明书势,须识九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学书宜用九宫格摹之。”

但是,后来盛行千年的“九宫格”练字法逐渐衰微了。民国时期,弘一法师曾经感慨自己小时候练过的“九宫格”已经很少见了。他说:“此地所用的有格子的纸,是不大适合的,和我们从前的九宫格的纸不同。以我的习惯而论,我用九宫格的方法,就不是这个样子。”

今天练字最常见的格子是“田字格”和“米字格”,“九宫格”已经比较少见了。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跟这两个人有关!

第一,元人陈绎曾。

元代书法家陈绎非常喜欢“九宫格”,但是他在练字的过程中对九宫结构做了改动。陈绎曾说:“九宫结构,随字点画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画分布,以便临摹。”(《翰林要诀》)

“九宫格”原本是在纸上画出若干大方框,再于每个方框内分出九个小方格,以便对照法帖范字的笔画部位进行练字。经陈绎曾改动后汉字九宫格,横竖“三宫”变成了横竖“九宫”,共计成“九九八十一宫”,这样更便于精确临摹。陈绎曾的改后,开了后人改动“九宫格”的先河。

第二,清人蒋骥。

清代书法家蒋骥也是一个很喜欢“九宫格”的人。蒋骥说:“学书起手要布白停匀,则九宫之法不可移易。”(《九宫新式》)但是,和陈绎曾一样,蒋骥也是一个喜欢改动“九宫格”的人。

蒋骥根据汉字结构的不同,删繁就简,将“九宫格”为四种形式(见其所著《读书法论》):

一、“三十六宫”。

蒋骥把陈绎曾的“九九八十一宫”,横竖各去“三宫”,变为“六六三十六宫”的正方形界格。

二、“二十四宫”。

蒋骥又将“三十六宫”变为“二十四宫”,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将“三十六宫”的左、右两行“十二宫”去掉,成二十四宫,适宜书写“长方体”的字。

另一种是把“三十六宫”的上、下两行“十二宫”去掉,亦成“二十四宫”,宜于习练“扁平体”的字。

三、“回字宫”

蒋骥将“三十六宫”变成“双回字形”,用以写方体字。

四、“田字宫”

将骥将“三十六宫”形变成“田字形”,并在上二宫从同一顶点各画条对角线,形成一个人字,用以书写盖似人字形的字。

蒋骥的改动使“九宫格”大变!尤其以后两种改动的影响最大!后人在蒋骥的基础上继续改动,形成今天最常用的练字格——“田字格”和“米字格”!

“田字格”是在方框中画一“十”字,分成四格,安排字的间架结构、重心和笔画的斜正疏密。“米字格”是在田字格的基础上增加两条对角线,形如“米”字,以便判断全字和各单笔的位置。

就这样,在“田字格”、“米字格”流行起来之后,“九宫格”逐渐式微了。学书者如果仍要参照古法,还是以“九宫格”为妙,概其运用千年之故,必有其佳处。“洛书”与《易经》“九宫图”不过,不管是哪种格子都是起辅助作用,都是为了写好字的点画、结构、气势。待书法熟练后,即可脱离“九宫格”等界格,自由书写了。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