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天人不相预”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蓏、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报乎?蕃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矣;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

唐·柳宗元《天说》(《全唐文》卷五八四)

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

唐·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全唐文》卷五七四)

【评】在传统的天人关系问题上、柳宗元提出了“天人不相预”的唯物主义命题,以为天是没有赏罚意志的自然现象;国家兴亡、个人祸福与之无关。

夫天之能生植久矣,不待赞而显。且子以天之生植也,为天耶?为人耶?抑自生而植乎?若以为为人,则吾愈不识也;若果以为自生而植,则彼自生而植耳,何以异夫果蓏之自为果蓏,痈痔之自为痈痔,草木之自为草木耶?是非为虫谋明矣,犹天之不谋乎人也。彼不我谋,而我何为务胜之耶?

唐·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全唐文》卷五七四)

【评】柳宗元肯定天和人类都是自然现象,同时又指出天道与人道有严格的差别,认为天之生植并非为人,申明“天人不相预”。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