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耕耙劳”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耕荒毕,以铁齿��楱再遍杷之,漫掷黍稷,劳亦再遍。明年乃中为谷田。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湿耕坚垎,数年不佳。谚曰:“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言无益而有损。湿耕者,白背速��楱之,亦无伤,否则大恶也。)春耕寻手劳,(古曰“耰”,今曰“劳”。《说文》曰:“耰,摩田器。”今人亦名劳曰“摩”,鄙语曰:“耕田摩劳”也。)秋耕待白背劳。(春既多风,若不寻劳,地必虚燥。秋田㙷实,湿劳令地硬。谚曰:“耕而不劳,不如作暴。”盖言泽难遇,喜天时故也。桓宽《盐铁论》曰:“茂木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犁廉耕细,牛复不疲;再劳地熟,旱亦保泽也。)秋耕䅖青者为上。(比至冬月,青草复生者,其美与小豆同也。)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菅茅之地,宜纵牛羊践之,(践则根浮。)七月耕之则死。(非七月,复生矣。)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第一》

【评】这里对耕田时土壤的湿度,耕田的深浅以及耕后的耙劳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志着北方旱地农业形成了一整套以耕、耙、耱为中心的耕作技术。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