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制药论”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药有至贱易得,人所常用,而难于修制者,如香附子、菟丝子,艾叶之类。医家昧其节度,或终日疲劳而不能成。本草云:凡菟丝子暖汤淘汰,去沙土漉干,暖酒渍经一宿,漉出,暴微白捣之;不尽者,更以酒渍,经三五日乃出,更晒微干捣之,须臾悉尽,极易碎。盖以其颗细难施工,其说亦殊劳费。但捻纸条数枚置其间,则驯帖成粉。香附子洗去毛,炒之焦熟,然后举投水钵内,候浸渍透彻,漉出,暴日中微燥,乃入捣臼,悉应手糜碎。艾叶柔软,不可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则即时可作细末。

宋·洪迈《容斋随笔·四》卷三

今医家修制药品,往往一遵古法,如本草炮炙及许学士方,前所载亦既详矣。世南在蜀得数法,颇出古人意表。如麦门冬去心,古法汤泡少时,则易去,今只以银石铫火上微烙,随手渐剥,极易为,又不为汤渍去药味。乳香,没药最难研,若作丸子药,则以乳钵研略细,更入酒或水研,倾刻如泥,更无滓脚。若酒糊丸则入酒研,若以面则入水研,甚省力而易细,且不飞走亏耗分两。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

制药之法,古方甚少,而最详于宋之雷敩。今世所传《雷公炮炙论》是也。后世制药之法,日多一日,内中亦有至无理者,固不可从。若其微妙之处,实有精义存焉。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其制之义又各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以相畏为制,或以相喜为制,而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之法也。古方制药无多,其立方之法,配合气性,如桂枝汤中用白芍,亦即有相制之理,故不必每药制之也。若后世好奇眩异之人,必求贵重怪僻之物,其制法大费工本,以神其说。此乃好奇尚异之人,造作以欺诳富贵人之法,不足凭也,唯平和而有理者,为可从耳。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制药论》卷一

【评】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有一定科学性。徐氏指出制药之法,“唯平和而有理”对制药学有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