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潮汐”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今江苏扬州]之曲江。

汉·枚乘《七发》(载梁·萧统《昭明文选》卷三四)

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

汉·王充《论衡·书虚篇》

【评】西汉枚乘已知潮汐与月亮运动有关。东汉王充则更为明确二者的同步性。

水从天边来,一月之中,天再东再西,故潮来再大再小也。又夏时日居南宿,阴消阳盛,而天高一万五千里,故夏潮大也。冬时日居北宿,阴盛阳消,而天卑一万五千里,故冬潮小也。春日居东宿,天高一万五千里,故春潮再起也。秋日居西宿,天卑一万五千里,故秋潮渐减也。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

【评】葛洪不仅认识到潮汐变化与月亮有关,而且考虑到潮汐与太阳的关系。他试图把四季的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同潮汐的季节变化联系起来。

涛之潮汐,并月而生,日异月同,盖有常数矣。盈于朔望,消于朏魄,虚于上下弦,息于脁朒,轮回辐次,周而复知。自太初上元乙巳岁日南至①甲子朔霄分,七纬②俱起北方,至唐宝应元[二]年③癸卯南至,积年七万九千三百七十九,积月九十八万[一千]④七百八十七馀八日,积日二千八百九十九万二千六百六十四,积涛五千六百二万一千九百四十四也。[右第二章《论涛数》]

涛时之法,图而列之。上致月朔、朏、上弦、盈、望、虚、下弦、魄、晦。以潮汐所生,斜而络之,以为定式,循环周始,乃见其统体焉,亦其纲领也。[右第三章《论涛时》]

甲之日,乙之夜,日月差互。月差十三度,日差迟月,故涛不及期。一晦一明,再潮再汐。一朔一望,载盈载虚。一春一秋,再涨再缩。盖天一地二之通率也。[右第四章《论涛期》]

唐·窦叔蒙《海涛志》(引自清·俞思谦《海潮辑说》卷上)

[注]①南至:即冬至。②七纬:即七曜,指日、月、火、水、木、金、土五星。③疑误,因唐宝应元年为壬寅,癸卯应为宝应二年。④积月原无“一千”二字,但按积日、积月之比计算,疑误漏“一千”二字。

【评】《海涛志》约成于唐大历(771—775)中,凡六章,是史籍所载最早的潮汐学专著。从书中第二章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潮汐周期及潮水推迟的时间,都与现代计算差别甚小。书中第三章所阐述的潮汐预报表,则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推测潮时的图表法。在第三章中,窦氏明确阐述了正规半日潮的三种基本周期。

江浙之潮自有定候,钦[即钦州,今属广西]、廉[即廉州,治今广西合浦县]则朔望大潮,谓之“先水”,日止一潮,二弦小潮,谓之“子水”,顷刻竟落,未尝再长。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

【评】周氏已清楚地阐明了我国几个主要海区“潮候”不同:江浙一带为正规半日潮,钦、廉两州为全日潮,琼州海峡却为不规则全日潮区。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