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宋词典故“腥膻”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腥膻

【出典】 《论语·乡党》:“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吕氏春秋》卷一四《孝行览·本味》:“肉玃者臊,草食者膻。”东汉·高诱注:“草食者,食草木,谓獐鹿之属,故其臭膻也。”唐·杜牧《郡斋独酌》诗:“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见《全唐诗》卷五二○)

【释义】 腥指生肉;膻,羊肉的臭味。古时北方游牧民族以烧食牛羊肉为生,其味腥膻。故中原汉族士大夫多用“腥膻”作为对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蔑称。

【例句】 ①干戈未定,悲咤河洛尚腥膻。(张元干《水调歌头·送吕居仁召赴行在所》1080)这里用“腥膻”喻指金国的侵略。②普熏三界扫腥膻。(张元干《浣溪沙·戏简宇文德和求相香》1086)这里以熏香扫腥膻为喻,寄寓驱逐金人的愿望。③汉寝周原如旧,一扫腥膻丑类,谈笑定三关。(蔡戡《水调歌头·送赵帅镇成都》2019)这里用“腥膻丑类”作为对金国统治者的蔑称。④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2097)这里用“万里腥膻”形容中国北方广袤的大地都已被金人占领。⑤依旧尘沙万里,河洛染腥膻。(刘过《八声甘州·送湖北招抚吴猎》2155)这里用“河洛染腥膻”喻指中原地区久已在金人的奴役之下。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