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鸡犬不宁”的意思,出处,故事

源自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唐朝中期,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弄得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在老百姓生活已经十分困苦的情况下,统治者仍然横征暴敛,拼命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805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属湖南)任司马,这使他接触到社会底层,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难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他写下了《捕蛇者说》这篇著名的散文,以表示对横征暴敛的不满。柳宗元写道: 有一个姓蒋的捕蛇人,虽然他的祖父、父亲都因为捕蛇而被夺去了生命,但他仍然继续捕蛇,原因就是租税太重,没有办法,只好冒着生命危险,捕蛇抵税。这个姓蒋的捕蛇人在谈到差役到村里催交赋税的情形时说:“这些差役们一个个凶神恶煞,大声吆喝,横冲直撞,村民们无不担惊受怕,即使鸡和狗也不得安宁。”

后来,人们把“鸡狗不得宁焉”简化成“鸡犬不宁”,形容闹腾得不行,骚扰得很厉害,搞得什么都不得安生。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