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七死八活”的意思,出处,故事

此语的由来与北京香山一带的清朝碉楼有关。

在清雍正年间,云南总督鄂尔泰为了加强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遵照雍正皇帝的旨意,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即清廷派出官员(流官)代替或协助当地的土司、头人(土官)管理。这一重大的改革措施,得到绝大多数深明大义的土司、头人的拥护和支持,但遭到个别反动土司、头人的不满和反对。到清乾隆十一年,云南大小金川的土司莎罗奔公开反叛,并企图吞并附近众藩。莎罗奔的反叛破坏了当地的安宁和稳定,遭到附近各部落村寨少数民族人民的反对,但因各部落势力较弱,只有求助朝廷派兵平反这次叛乱。而叛军在各个险要路口设置了很多坚固的石砌碉楼,易守难攻,清军想了很多办法,最终还是久攻不下。

为了对付碉楼,乾隆下令在北京的香山南边修建了三座和金川相似的碉楼,又称“梯子楼”。选拔2000名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士兵组成了“健锐云梯营”,又名“飞虎营”,进行攻打碉楼的操练。又修建了阅武楼(团城),乾隆经常登城观看演习。在乾隆十四年派大学士傅恒率领大军及“健锐云梯营”去金川平叛。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攻势下,莎罗奔归顺投降,这才又使西南地区归于平静,各少数民族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为了庆贺胜利,乾隆下旨在阅武楼南修建实胜寺。现在这座寺已经不在了,但碑亭仍保存完好。碑亭四角种着四棵古柏,亭内石碑碑文由乾隆亲手书写,记述平定大小金川的经过。乾隆还下旨在香山、卧佛寺一带的八旗营房(实际已成村落)附近修建象征胜利的古碉楼。每旗八个,这样是八八六十四个,加上原来的,计六十七个。在每旗的八个中,有一个是“活”的,即内部空心,可以登临。其余七个都是“死”的,即内部实心,不能进入,所以有“七死八活”之说。

香山当时是八旗兵的驻地,八旗兵到处流动,碉楼训练的特种兵也到远方去打仗,于是“七死八活”成为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个成语。

现多用此语来形容人遭受折磨后半死不活的样子。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