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应声虫”的意思,出处,故事

原指能随声而应的虫子。语出北宋·范正敏《遁斋闲览》所载的一个有趣而又颇具寓意的故事: 

淮西一文人杨勔(miǎn),自言中年曾得一怪病,每当说话时,腹中辄有虫声效之。数年间,其声越来越大。有个道士告诉杨:“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就会延及妻、子。欲治此疾,当读《本草经》,读到虫声不应的那味药,当取服之。”杨勔依法,读至“雷丸”(即雷矢,又名竹苓),虫忽无声,于是杨当即服雷丸数粒,此病果愈。杨勔病虽然好了,但对此法并未全信。一次他去福建长汀,遇一乞丐亦患应声虫病,围观者甚众,以为新奇。杨勔教他服雷丸可愈。不料这乞丐却说:“某贫,无他技,所求衣食于人者,惟借此耳。”也就是说,全靠这应声虫赖以生存。这便是“应声虫”一语的由来。

这自然是一个古代的传说,但由此产生了一个词语“应声虫”。它常常用来比喻那种对事物毫无主见,只会跟着别人随声附和的人,有明显的贬义。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