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绝顶的诗句

1.会当凌绝顶的诗句是描写什么名胜
会当凌绝顶

此句出自杜甫的名篇《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望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诗词内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的古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
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俯望。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
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
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彷徨之感。
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
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
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
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
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彷徨。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

「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

3.关于山峰的诗句
题平都山苏轼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题西陵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岳》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中留客》唐 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硭,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4.关于旷达的诗句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战国.屈原.《离骚》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 《江 城 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