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礼仪的诗句解释

1.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
1、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意思: 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
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2、子曰: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仁 心之善、礼 行为之善、由心而发的礼 是为真礼也、仅仅就礼而礼的 是为虚礼也 、一人 如 仁礼俱在 则其人善、一人 若 仅礼无仁 则其虚伪也、一人 若 只仁弗礼 则不拘礼而其性爽也、一人 若 无仁无礼 非人禽兽也

够吗?不够请继续追问哦

2.形容礼仪的成语、诗句和故事
五体投地、识礼知书、通书达礼、矩步方行、通文达礼等。

1、五体投地

【解释】: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
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
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译文】:致敬的仪式,他的仪表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低着头表示敬意,三、用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跪下,七、手膝蹲在地上,八、五轮都屈服,九、五体投地。

2、识礼知书

【解释】: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出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属,寂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译文】:这是罪臣家属,寂充公,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认识礼仪知识,兼通几学。

3、通书达礼

【解释】:指通诗书,懂礼仪。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

【译文】: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是有十分颜色,而且通信达礼。

4、矩步方行

【解释】: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
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这样先生,断不能矩步方行,不过东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译文】:这样先生,决不能矩步才行,不过东家西席,姑且保存名目而已。

5、通文达礼

【解释】:指有学问懂礼仪。

【出自】: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译文】:何况外孙女虽然是一个小村庄女,但是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比古代的妇女,哪有上用白色墙壁的姿态,下到青衣的行列?

3.有关论语中的一些有关礼仪的句子和解释★10句谢谢♀
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翻译: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原则以求得利益.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③礼之用,和为贵翻译: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④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翻译: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为难而愿意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喜悦,高兴吗?⑦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翻译: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⑧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翻译: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⑨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翻译: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翻译: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4.孔子有开办私塾吗
他有开过 民无信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

5.求古代传统礼仪的文言解释谁能用文言文解释一下躬身、作揖、长揖、
中国礼仪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 。

中国 古代有五礼之说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礼仪的起源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 。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 行礼仪即是向鬼 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种特 殊 体 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
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 都南 郊 圜丘举行 。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 拜,在达到一定数 量之后 ,才抽 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

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

庙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长方体 ,祭 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 吉拜 ”、“ 凶拜 ”、“ 奇拜 ”、“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 ,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 、尧 、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

曲阜的庙制 、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
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