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原创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少女一面

还记得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快售罄的影片吗?

《掬水月在手》作为展映电影,创造了最快5秒售罄纪录。而该电影是96岁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文学纪录片,由《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电影总导演陈传兴执导。全程4K拍摄,从开机到公映历时三年半,摄制组足迹遍及全球十余座城市。

��《掬水月在手》电影海报 图自网络

与电影同时上市的还有《掬水月在手》书籍。书籍以同名传记电影大量采访素材为基础,将百万字录音稿系统整编乐观的诗词,辅以百余张高清剧照、手稿信札,补充了因影片时长所限无法展现的更多内容,立体展现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

近日, “坐赏镜中人:诗词大家叶嘉莹的一生”的主题直播带广大网友重温了这位大先生的风范。活字文化副总编刘净植、编辑黄昕及初岸文学主编文雯在直播间与大家共读《掬水月在手》。该直播为搜狐文化重启美好共读沙龙系列之一,本文即依据直播整理而成。

��初岸文学主编文雯、活字文化副总编刘净植、编辑黄昕

叶嘉莹先生于1924年7月出生,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荣获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等各类奖项,研究著作超过三十部,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叶嘉莹先生

人民日报评论她: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咏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这样写她:

从漂泊到归来,从传承到播种,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词命脉,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叶先生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她曾自述说起自家的氛围:“大家讲话都是心平气和的,家里永远都很安静,可以听得到蝉鸣和蟋蟀叫,再有就是人的读书声了。”

但家境优渥、学富五车的她,一生却无比坎坷。

青年丧母,在沦陷区一人照顾两个弟弟。

之后跟随丈夫到得台湾,却遭遇白色恐怖,丈夫入狱。她甚至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在监狱待过。

为了生计,她在台湾做了3个学校的老师,同时还录制电视台的节目。

日子总算慢慢地好起来,但她又在中年突然失去了自己的大女儿。白发人送黑发人。

经历了近百年风雨,所有的苦痛,叶先生都以诗来治疗。

一个人如果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却依然坚强地活下去,足以让人十分佩服。而叶先生最令我最为敬佩的是,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她仍然保持着对生活充满热腾腾的爱,一颗少女心驻留至今。

叶先生极其喜欢看电影、戏剧,可以一连看三场电影都不累,连着两个晚上去看斯特林堡这样的剧作家的剧。

叶嘉莹学生徐晓丽曾描述道:她有次看到70多岁时的叶先生在等电话接通时,一边拿着话筒在等,同时脚尖轻轻地翘起来,在那慢慢地转、轻轻地晃,就是一个少女的样子。

叶先生“关门弟子”张元昕也回忆道:“叶老师真是性情中人。”

“有一次我们在讲座结束之后,叶老师一边拉着一个,带着我和妹妹回到停车场的车子旁边。路边有一个池塘,池塘里面有很多小鸭子,特别可爱。我说:‘有鸭子!’叶老师立刻用高八度的声音说:‘小鸭子,哪儿呢?’就马上返回去找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每一次在温哥华UBC 图书馆地下室一起吃完饭之后上楼,叶老师都会在前面带队,像个鸭子一样晃着她的手,一摇一摆地走到她的办公室,我们在后面也晃着手像小鸭子一样跟着她一起走。”

叶嘉莹先生88岁时,在加拿大还自己开车,而且开得特别快。坐她的车的人好多人都不敢说话。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叶先生就像陶渊明诗中的那棵“苍苍谷中树”,从她的外表看不出什么经历过忧患挫伤的痕迹,甚至在她讲自己的苦难时,也是那么的平淡,仿佛只是在讲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松树之能挺立于严寒,并非不知冰雪之严寒”,叶先生淡看苦痛,认真地热爱着生活,并不是未经历过人生的苦难乐观的诗词,而是人生的冰雪锻炼出来的耐寒品质。严寒过后,她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将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人生境界。

“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叶先生恩师顾随先生曾经赠给她的这句话,成为她最真实的写照。

文 | 张露曦

审 | 任慧

——

点击

坐赏镜中人-诗词大家叶嘉莹的一生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