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诗,你知道吗?

章碣是唐代诗人,唐僖宗乾符三年即876年进士,诗作多为七律,而且提倡七律变体,即一三五七押仄声韵。《全唐诗》收录他的诗歌二十六首。

章碣前期屡试不中,有一年他在东都洛阳应试,他认为考官高湘作弊导致自己名落孙山,为此他写了一首诗叫做《东都望幸》,来抒发内心的怨恨。

《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望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这首诗表面看是写一个宫女希望得到宠幸,实际上是借此事讽刺高湘的。诗中的美女懒得梳妆打扮,甚至愁眉不展,她知道即使君王东巡也轮不到自己,因为他会自己带着美女过来。

明代高棅编辑的《唐诗品汇》中还收录了章碣的一首《焚书坑》。写秦始皇的诗文历来比较多,最著名的要数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了,这个早就编进了高中语文课本。

秦始皇当政时有不少彪炳史册的大事,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但也有焚书坑儒这样的失策之作。后来诗人们对焚书坑儒也写了不少诗歌,章碣这一首就是其中之一。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本来秦始皇是想要建立万世之帝业的,从他开始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采取很多措施,焚书坑儒就是其中一种。

这个主意是丞相李斯出的,因为他们认为书籍里有很多先进思想和异端邪说,为了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巩固皇朝的独裁地位,必须清除儒家和其他诸子百家的书籍。

当时只准留下医药、占卜和农耕等少数书籍,其它的一律就地烧毁。同时对造谣生事和有不满言行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在咸阳进行了坑埋。

其实焚书是在各地,坑儒才在咸阳。所以诗人章碣这首《焚书坑》,他所写的,实际上是骊山上一个后人仿造的景点,叫做秦始皇焚书坑。

诗的第一句就直奔主题,古代没有纸张,书籍都是竹帛的材料。这竹帛的书籍焚烧了,它的烟雾刚一散去,秦朝的帝业也就变得虚幻,原来的千秋大计便成了一场美梦。

始皇帝整个一个焚书坑儒的过程,作者就“竹帛烟销”四个字予以高度概括,这不但是在故意突出他的失策,而且更是指出了他对整个民族文化造成的巨大损失。

这里一开始就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前四个字是叙述写实,“帝业虚”就是议论写虚。指出了强秦灭亡的因果关系,这一把火实际上也就是放火烧身,自取灭亡。

诗的第二句就是说秦国据有山河险阻的独特优势,但是现在四围的雄关隘口,都白白地浪费了,根本没有成为拱卫秦朝的天然屏障,祖龙的住所已经受到外来的严重威胁。

这里的“关河“指的是函谷关和黄河,以及周围的其它关隘和河流,如散关、崤山、渭河等。贾谊的《过秦论》里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指的就是咸阳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

“祖龙”就是始皇的意思,这里既是用典,也是指他要做子孙后代万龙之祖。诗人在这里是巧用讽刺,可惜这一把焚书坑儒之火,烧掉了他的春秋大梦。

第三句是说焚书的结果适得其反,它不但没有消灾避祸写项羽的诗词,而且很快引来了天下大乱。秦始皇、李斯认为书籍是祸乱的根源,结果焚书了又怎么样,山东那边农民起义了,《阿房宫赋》里说:“戍卒叫,函谷举写项羽的诗词,楚人一炬”。

诗里说“坑灰未冷”,这个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焚书是公元前213年,而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是前209年,中间隔着好几年,要是算到项羽刘邦,那就更远了。

第四句是一种戏谑,也是一种嘲讽,就是嘲笑他们焚书的失策,原来起兵造反、夺走他们天下的项羽刘邦,他们是不读书的。

曾经有一句古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看来丞相李斯也是书读得太多了,迂腐气太重,他献此计策,把文人抬举得太高。

起来造反的都不会按照秦朝的套路出牌。刘邦原是市井流民,项羽也是一个习武之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嬴秦实行焚书坑儒,以此禁止知识分子造反,这个思路是极其荒谬的。

唐朝诗人章碣在历史上没有很详细的记载,但他的《东都望幸》和这首《焚书坑》却很有名。特别是《焚书坑》的史家笔法,夹叙夹议,非常成功,让他在诗歌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