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落木”的诗句及形象

1.有关落木的诗句
李白的《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游子吟 顾况

故枥思疲马,故巢思迷禽。
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古歌 沈佺期

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
水精帘外金波下, 云母窗前银河回。
玉阶阴阴苔藓色,君王履綦难再得。
璇闺窈窕秋夜长,绣户徘徊秋月光。
燕姬彩帐芙蓉色,秦子金炉兰麝香。
北斗七星横夜半,清歌一曲断君肠。
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

许敬宗

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
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
《落叶》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2.带有落木、树、木叶、叶的诗和鉴赏(各要两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宋·黄庭坚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朝(北周)·庾信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唐·王绩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齐·柳恽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唐·沈佺期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唐·贾岛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唐·王维再发点其他的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曹丕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南朝(宋)·鲍照
3.登高一诗中“落木”具体赏析
杜甫诗《登高》的颔联上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其中“落木”就是“落叶”。

当时是秋天,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这是杜甫登高看到的秋天景象。

杜甫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用“落木”不用“落叶”,是因为“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
“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杜甫此时有特定心境。

此时的杜甫,已到垂暮之年,快要走完他生命旅程的最后一段路。
看到枯叶不断的飘落,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心情非常沉重。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在这里用“萧萧”不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
“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当然是沉重,沉重!所以“落木”“萧萧”而下,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4.在《登高》一诗中落木 长江分别寓指什么
出自唐·杜甫《登高》 [今译]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现在也用来比喻腐朽势力的衰亡和新生力量的不可阻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1。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秋天的重阳节。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2。

渚:水中小块陆地。
3。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4。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5。

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6。

万里:指远离故乡。
7。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8。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生命运。
9。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10。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11。
潦倒:哀颓,失意。

12。
新停:刚刚停止。

[赏析] 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
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

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

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

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

“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