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独创特殊文字45年 老人要申请版权为自己正名

唐青文从1990年开始用自己发明的“唐书”写日记,如今已经有了不少本日记了。本报记者邓昊摄

“我自己编写了一本拼音和汉字相结合的字典。”6月6日上午8点多,家住株洲市天元区天意楼的唐青文兴致勃勃地打进了《长株潭报》热线。他说,自己花费了45年时间来编写一本“唐书新汉字典”,最近正在申请出版。如果这次失败,他就要放弃了。

奇特的“唐书”像外国文字

刚见面,唐青文就迫不及待地展现了他的“唐书新汉字典”。唐青文说,这就是他发明的“唐书”,在“字典”中,收录了7000多个字。

“我发明的这个‘唐书’起码能简化35%的拼音。”唐青文说,比如说“杨”,汉语拼音应该为“yang”特殊汉字符号,而“唐书”则为“Aig”。他解释说,“A”像“木”字的篆体,所以代表的就是“木”,“ig”都是表示读音。这样的做法,唐青文将它称为“表意字”。另外,还有拼音字、意音字、会意字、转写字、代表字等。“这样一个音就对应一个汉字,解决了同音字的问题。”

唐青文介绍说,“唐书”有四重意义。“首先就是能够推广普通话,第二就是不用编码,直接像英文一样输入,第三可以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第四是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外国人也认识这些字母。”

从1990年开始用“唐书”写日记

现在唐青文展现的是“字典”的第四稿。唐青文说,1968年,他开始着手研究文字。从用拼音简化字代替繁体字,到多种外文字母混合体,再到迷失方向,直到现在准备出版“唐书新汉字典”,唐青文花了45年时间。一本新华字典已经翻得起了毛边,用来记录的笔记本封面也快掉了。

唐青文家的小茶几上摆了10本黑皮日记本,其中8本日记使用了“唐书”,还有两本是速记。“我首先自己要看得懂啊!”唐青文说完就随便翻到一页朗读了起来:“2月16日,星期四,阴天……”他说,从1990年开始,他就使用自己发明的“唐书”来写日记,一般都是第二天白天写前一天的事情,一直坚持到现在,除了2000年5月后的13个月,他使用了速写。那个时候,他陷入了文字改革的迷茫期。“就是找不到文字改革的方向,后面还丢了几本日记。”对于这件事特殊汉字符号,唐青文一语带过。后来,唐青文才又重新研究他的“唐书”。

申请通过就继续宣传,不通过就放弃

对于唐青文的执着,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包括他的家人。他制作了一个宣传布幅,有时候就在天元大桥附近宣传“唐书”。

“有人说我是疯子,是神经病。”他多次给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在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及《语文建设》杂志写信,希望能够推广自己的文字,但得到的都是委婉的拒绝。还曾有汉语言专家称,他的方法并不科学,也没有群众基础,很难推广。“这些专家都不了解我,学习了熟悉了,就能方便使用了。”

6月3日,唐青文来到长沙为“唐书新汉字典”申请版权。“我现在就等一个多月以后的结果了。”唐青文说,如果申请能够通过,那么自己就会努力宣传,努力推广,如果没有通过,“那就放弃了。只有国家才能让文字推广。”

长株潭报记者杨茜株洲报道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